网上证劵杠杆渠道 中国建筑鬼才:30岁成名,造出世界最性感大厦,却“被黑”20年
疯狂与反骨,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1152.08万元,占总成交额3.55%,游资资金净流入1146.54万元,占总成交额3.54%,散户资金净流入5.54万元,占总成交额0.02%。
是他设计作品中不变的灵魂。
谁能想到?2024年最有品质、有温度的人文片,竟然是它?
40天,深度探访全世界6大城市地标,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,同时也照亮了无数追梦人前进的道路。
这部名为《狂想之城》,正是出自在全世界建造地标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之手。
▲ 纪录片《狂想之城》截图
建筑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,除非你是马岩松。”
如果你不是圈内人,对马岩松这个名字可能会有些陌生。
但只要你看一下他的作品,一定会惊讶大呼:原来是他!
加拿大梦露大厦↓
日本四叶草之家↓
北京朝阳公园广场↓
哈尔滨大剧院↓
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↓
这些只要你看过一眼,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建筑,全是出自马岩松之手。
▲ 马岩松
30岁前成名,是第一个设计海外文化地标的中国建筑师;40岁前赢得卢卡斯(星球大战导演)叙事艺术博物馆设计权;如今49岁的他已经在世界各地主要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作品,并且使之成为当地地标作之一。
马岩松,无疑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中的一个传奇。
01
胆大又不安分
1975年,马岩松出生于北京。
他从小就是胡同里那个,胆大又不安分的孩子王。
与家人闹别扭,他就会乘公交车“离家出走”,还顺便把隔壁邻居小孩,领到长安街上一起游荡。
如此好动的性子,谁也没想到他竟然有个宜静的爱好——画画。
▲ 胡同泡泡32号
起初,父母工作忙的时候,塞一张纸一支笔给他,他在纸上画着玩儿,有时候画完了,还给自己开“画展”。
后来父母干脆给他报了绘画班,但他上了一两节课就回来了。
“第一笔画这个,第二笔画那个,第三笔又画那个,画完十笔,发现是一马。一笔一划都很器械,太傻了。”
于是他再也没有上过绘画课,全靠自己瞎画成才。
▲ 中国企业家论坛亚布力永久会址
小孩子都喜欢奇奇幻幻的世界,马岩松也不例外。
除去天马行空的绘画,他从小还沉迷于科幻。
高中学校离北影很近,常看到有人拍电影,便萌生了做一名科幻片导演的念头。
高考成绩也很不错,比北京电影学院高出300多分。
结果,北影的老师觉得他分太高了,而且发现他又很有艺术天分,便推荐他去学建筑。
马岩松当时还不知道建筑是什么,只是知道可以做和画画有关的东西,于是就去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。
▲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
到了北建工,读书之余,他还参与了许多校外竞赛,学习电脑,用喷笔画图。
别人用来染色的毛笔还在掉毛呢,他就用上了最新鲜的科技手段,拿个喷笔——都喷上了。
▲ 鱼缸
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几年,马岩松最喜欢去学校的图书馆。
那时网络还未普及,图书馆是他接触世界的最便捷途径。也是在图书管理发现的一本书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那本书里收录了100名国外的建筑师,那一百人背景、文化与所做的建筑都不同.
没有统一价值,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自己想怎么做,只有自己是谁。
▲
黄山太平湖公寓
1999年,马岩松跨过太平洋,到亚利桑那大学深造,但只读了半个学期他便觉得索然无味,于是退学重新申请。
这一次申请,包括华盛顿大学、宾大、耶鲁等多所名校都给他抛来橄榄枝。
他想去耶鲁,但是钱不够,于是他给耶鲁发了邮件,“谢谢,但是我没钱,去不了。”没想到耶鲁大学回信,要给他加奖学金:
“我说,钱还不太够;他说,我再给你加。我就觉得这是非去不可,这学校太好了。”
▲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
马岩松在耶鲁的最后一个学期,导师是一代建筑大师扎哈·哈迪德。
扎哈给他很多当代艺术的书,这是他以前从没关注过的领域,对他影响很深。
2002年,马岩松完成了,名为“浮游之岛——重建纽约世贸中心”的毕业设计。
▲ 浮游之岛
这个设计得到众多国外媒体追捧,马岩松从此开始崭露头角。
毕业后他在扎哈的事务所工作过,后来回到北京,开了MAD建筑事务所。
02
疯狂建筑师的“狂想”集
提起马岩松的代表作,首先要说的一定是他的成名作——加拿大梦露大厦。
这个名字并不是马岩松起的,而是建成之后当地人赋予的。
浪漫的加拿大人觉得,其他的高层建筑都更像男性,都是垂直线条的摩天大厦,是力量的象征,都在比谁更高更强更快。
但是“梦露大厦”的这个曲线,感觉是在诉说飘动、自然、风、阳光等等。
让人不禁想起梦露的经典照片,性感妖娆,欲拒还迎。
马岩松的代表作品有很多,中国人最熟悉的,应该要属北京朝阳公园广场。
这座“黑黝黝”的大楼,配合周边低矮建筑群,远看高低错落,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,又像是一组盆景。
尽管对它的外形,外界褒贬不一,但不可否认它的火热程度:
“36氪一共租了五层楼,OPPO也要搬进来,暇步士是直接买的。阿玛尼公寓王菲已经买了两套,靳东的新电视剧也在这里取景。”
建筑评论家王明贤,曾用油画的方式画中国传统山水画,然后把现代建筑放到画里面。
把央视大楼放进去,把国家大剧院也放进去,每个放进去都感觉特别别扭。但当他把朝阳公园广场放进去时,感觉就像远处的山一样,整体显得很协调。
马岩松的作品,都极具科幻色彩。
哈尔滨大剧院,尤其突出。
▲ 哈尔滨大剧院
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畔。
松花江弯弯曲曲地刻画着河床,剧院也用它的曲线应和着。
每当冬季冰雪来临,是它最为惊艳的时刻。
建筑与环境合二为一,虔诚得像是献给自然的圣礼。
建成之后,哈尔滨大剧院不仅在国内闻名,还在各大权威杂志上露脸,超过五万+的建筑师评选,说它是2015年度的最佳建筑。
CNN冒着机器被冻坏的危险,要一睹它的风采;
世界著名建筑摄影师Iwan Baan,也在风雪里全副武装,来拍下剧院最美的样子。
上帝说要有光,于是马岩松建造了光之隧道。
光之隧道,是马岩松和他的MAD建筑事务所,在今年“大地艺术节-越后妻有三年展”上的作品。
改造前的光之隧道,原本是一条有20多年历史的观光隧道,全长约750米,是1996年专为游览日本三大峡谷之一的“清津峡”所建造。
受中国古代“五行”的启发,MAD在隧道中的,每处空间加上纯粹的“一笔”,将老旧的隧道重新激活。
“天河”——木(纪念品商店&温泉足浴)
近隧道入口处,MAD建了一座日式小木屋。
一层是纪念品商店及咖啡厅;二层是温泉足浴池。
屋顶的镜片巧妙地,将窗外的峡谷景色反射至室内。
人们在室内仰望,便可看见山水。
“色”——土(隧道)
改造前隧道内用日炽灯照明,平淡无奇。
MAD在每段隧道中加入不同色彩的昏暗灯光,配衬着层次丰富的玄妙轻音乐,隧道的气氛瞬时变得神秘、微妙大。
“滴”——火(第二观景台)
观景台墙壁上加装了,多面像水滴形状的镜子,就像是在沉闷坚实的穹顶,凿开一个个通往未知空间的洞。
人们在现实与超现实两极之间,寻找自己的定位。
“窥”——金(第三观景台)
第三观景台中央的“泡泡”,实际上是一处卫生间。
里面有一单面透视镜,在泡泡内可以将,室外游人和风景尽揽眼中。
“镜池”——水(第四观景台)
这是“光之隧道”的点睛之作。
所及自然景观最为广阔,山、水、天、地尽收眼中。
MAD巧妙地在洞顶墙壁铺设了半打磨不锈钢板以及加入地面水景,洞外山水便跃进洞内,波光粼粼的水面虚化了景色。
光变成了画笔,水、阳光、天气的变幻变成了颜料。
“光之隧道”,是MAD一次艺术体验的尝试。
将人们从纯粹的观察者,变成真实的体验者;也提供一种氛围,让身处自然中的人们去想象自我与世界、和自然的关系。
03
非议与光环并存
现在,一提起马岩松,非议与光环一同扑面而来。
有人赞他年少成名、前途无量;
有人戏称他为建筑界的高富帅;
有人对他的“山水城市”不置可否;
有人则坚信,他是中国建筑的希望和方向。
▲ 法国巴黎都市蜃楼项目
对于这些评价,马岩松毫不关心,他说:
“我只对建筑里面的事情焦虑,至于外部的某一个事儿,某一个评论,我不需要关心。优秀的建筑师,只需对历史负责。”
“未来城市应与自然融合,建筑才是真正活着。”
如武则天的无字碑,只有跳脱出当时历史环境的后人,才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。
建筑师、艺术家、政客,乃至我们每一个人,在当下这一世,只要做好自己,做好这个时代交给自己的任务。
无愧于心,便是最大的功成名就。
▲ 平潭艺术博物馆网上证劵杠杆渠道